近日,《人民日报》“干部状态新观察”专栏引发热议:江苏扬州邗江区治理一条3公里河道,历经三次返工、五年攻坚,最终摒弃“速成思维”,坚持系统治理,揭示出“问题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”的深刻启示。这一案例折射出干部培养的核心逻辑——既要追求“看得见”的显绩,更需夯实“看不见”的潜功,唯有“里子”与“面子”相得益彰,方能锻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干部队伍。
培根铸魂强“里子”,锻造担当铁骨。干部的“里子”是精神内核的凝练,更是能力素养的积淀。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,尤需以“实”字为纲,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。一要理论筑基强信仰。将政治建设作为干部成长的“定盘星”,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镜鉴,通过常态化主题教育引导干部站稳政治立场、把准政治方向。建立“学思践悟”闭环机制,推动理论学习从“入眼入耳”向“入脑入心”转变,真正将政治判断力、政治领悟力、政治执行力转化为破解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二要实践淬火练本领。把乡村振兴主战场、项目建设第一线、信访维稳最前沿作为干部培养的“练兵场”。建立“揭榜挂帅”机制,鼓励干部主动认领“硬骨头”,在征地拆迁、生态治理、产业转型等复杂任务中锤炼能力。三要坚决摒弃“温室育苗”模式,让干部在应对重大风险、解决突出矛盾中练就扛事顶硬的“铁肩膀”。四药实绩导向明标尺。创新综合考评体系,建立问题解决清单,重点考核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数量;设置发展贡献指标,量化评估产业培育、民生改善成效;引入群众口碑测评,将“邻里纠纷调解率”“惠民政策知晓度”等纳入考核。通过穿透式考核,让“材料包装”失去市场,使“数字游戏”无处遁形。
形神兼备塑“面子”,彰显为民形象。干部的“面子”不是涂脂抹粉的“形象工程”,而是群众可感可知的治理效能。塑造新时代干部形象,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。一是成果转化见真章。建立“实践-提炼-传播”工作机制,培养干部用群众语言讲好治理故事的能力。可通过制作“民生实事进度图”、开展“小巷总理讲堂”、举办“惠民成果展”等形式,将老旧小区改造、口袋公园建设等“隐形投入”转化为群众可见的“显性获得”。二是群众口碑验成色。构建“双向互动”评价机制,线上开发“民生微心愿”平台,线下设立“流动意见箱”,常态化开展如“广场问政”“庭院议事”等活动。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“一票指标”,对12345热线投诉集中、网络舆情频发的领域实行“挂牌督办”,倒逼干部既做显功、更重潜绩。三是作风转变树形象。开展“三亮三比”行动,亮身份比担当,要求干部在项目现场佩戴党徽、挂图作战;亮承诺比作为,推行“民生实事季度晾晒制度;亮成效比作风,设立“蜗牛奖”“骏马奖”激发争先意识。通过可视化、可量化的形象塑造,让干部成为群众心中的“靠谱代言人”。
内外兼修促融合,构建长效机制。破解干部培养“两张皮”现象,需建立“选育管用”全链条机制。一是精准识别把好入口关。建立“三察三看”考察机制,察政治素质,看重大关头表现;察担当精神,看攻坚克难实绩;察为民情怀,看群众工作能力。对热衷“造盆景”“刷数据”的干部实行“一票否决”,让“老黄牛”“实干家”走上重要岗位。二是立体监督筑牢防火墙。内部建立“嵌入式”监督体系,在干部选任、考核评价等环节设置“廉政体检”程序;外部构建“阳光监督”网络,通过“干部作风随手拍”“政务服务好差评”等载体,形成组织监督、群众监督、舆论监督合力。三是容错激励激活新动能。出台“三区分”实施办法,区分探索失误与违纪行为、区分客观制约与主观过错、区分集体决策与个人专断。对因担当作为出现工作失误的干部给予组织关怀,真正为实干者撑腰、为担当者担当。
治水之道,在疏浚河床更在涵养水源;育人之道,在塑造形象更在修炼内功。新时代干部培养当以扬州治水实践为镜,既要杜绝“河道整治反复返工”的形式主义,也要警惕“只管岸上不管水流”的短视思维。唯有坚持表里共进、形神兼备,方能锻造出更多既有“硬核实力”又有“暖心形象”的新时代好干部,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坚力量。(苏蕊)
责编:张磊